目前设立海上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既免去了行政前置审批程序,也不需要很多的资金和技术,上海至今登记注册的有5000多家。无序发展导致的恶性竞争使得海上货运代理市场乱象丛生、纠纷高发。昨天,上海海事法院发布的《2010-2011海事审判“白皮书”》着重提出:上海海上国际货运代理市场亟待规范。
在发布“白皮书”时,上海海事法院院长应新龙介绍了海上货运代理纠纷案的收案情况。2010与2011年两年间,该院受理这类案件分别为445件和732件,与2009年受理353件相比,近两年收案数呈大幅上升态势。
混业经营、挂靠承包、无船承运等违规行为是造成纠纷的主要原因。一案中,蒋某一人开设了一家国际货代公司,他以公司名义进行业务交往,结算款项时有时使用个人账户。法院指出,一人公司老板如利用个人帐户转移业务进账,交易相对人的损失很难挽回。
在另一案中,父亲和女儿成立了一家国际货代公司,该父亲的儿子和女婿设立了另一家货代公司,奥妙在于双方既是自己公司的老板,又是对方公司的员工,两家公司在同一办公场所开展业务,当与客户发生经济纠纷时,两家公司推诿扯皮,相互转移资产,给客户维权制造障碍。
案件反映,许多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已不满足传统的代理订舱、报关等低端微利业务,而是违规向无船承运乃至全程物流拓展,不少货代公司并不拥有车队,缺乏集装箱内陆短驳能力,其通常以低价委托个体运输者运输货物。一家货代公司既未与个体运输者谋面,也未验证其身份和资信,仅用QQ聊天方式就贸然通知其去取货,导致货物中途被盗。上海海事法院在走访公安、检察机关后获悉,此类集装箱货物被盗案屡有发生,一些不法集卡司机在承运货物后,伙同他人在运输途中切割集装箱箱门拴螺帽,然后打开箱门盗取箱内货物。货物丢失后,引发了多起货主状告货代公司案。
以案为训,法院在“把脉开方”时,规劝货主单位要慎重选择货代公司,同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行业协会建立国际货运企业信用评级、资质认定制度,把不符合标准的清理出去。据了解,上海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协会自2007年开展业内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后,至今,参与评级的不足百家,这个局面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是不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