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茂名海滨,海岸线绵延曲折,水东湾、博贺湾、吉达湾等天然海湾风景宜人,沿途不时可见出海捕捞的渔船满载而归。如此丰富的海洋资源,为茂名海洋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0年,广东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三个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之一,为全省海洋事业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把发展海洋经济和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列为新兴战略产业,这都为茂名实施“滨海发展战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重要机遇。
茂名市委书记邓海光指出,海洋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方向。把茂名建成港城一体化、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功能健全的现代化的宜居宜业海滨城市,茂名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会进入一个“海阔天空”的新境界。
如今,茂名滨海新区向海而生,茂名正对沿海地带进行科学布局、组团发展,推进茂名海洋经济的有序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蓝色经济”将成为茂名滨海新区建设的重要助推器。
大港口建设提速
《广东省茂名滨海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中,明确提出“建深水大港,兴现代产业,造滨海新城”总体要求,以港口建设为龙头,建成面向东盟,辐射内陆腹地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茂名现正全面加快推进港口规划建设,成效卓著。
近年来,茂名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高,港口服务质量、服务水平、装卸效率不断提升,港口吞吐量从2005年的136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280万吨,增长68%。
作为茂名港现时最大最主要的成品油、化工品、散货和集装箱等综合性作业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水东港都是茂名港的主要作业区。在“十一五”期间,水东港区完成投资约2.9亿元,并续建了茂名市天源码头经营有限公司3万吨级码头和茂名市长晟油脂工业有限公司万吨级码头。
而具备深水大港优良条件的博贺新港区将成为未来来滨海新区大港口建设的主战场,是建设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依托。在“十一五”期间,博贺新港区共完成投资约18亿元。由广东粤电集团投资的15万吨级煤炭码头正在建设之中,此外博贺新港大道的修筑,进港铁路工程的前期工作都已展开。
科学规划港口布局。在滨海新区发展总体规划中,茂名港建设布局被归纳为“四港”:博贺新港区、水东港区、博贺渔港区和吉达港区。
博贺新港区。重点依托深水大港优势,主要建设5万吨级及以上深水码头泊位,以大宗散货接卸、液体化工品、集装箱运输为主,通过保税港区建设,成为石化、矿石、煤炭、粮油等大宗货物集散交易中心和茂名港的核心港区。
水东港区。以发展散杂货运输和旅游客运服务为重点,着力建设成为为城市生产、生活和发展服务,并为高新技术产业区、河西工业城提供港口支持的综合性港区。
博贺渔港区。依托现有基础,建设成为集外海捕捞、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海产品加工和渔家风情于一体的专业性渔港。
吉达港区。立足于为临港产业园区服务,加快港口及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服务后方临港产业园区企业的港区。
临港工业迅速崛起
以博贺新港区深水大港为依托,茂名将着力发展临港工业。
博贺湾及沿岸地带是茂名城市规划布局的东组团,定位为综合性现代化港区和临港工业区,快速崛起的专业镇集群,是茂名规划发展的一个新兴临港工业区,重点发展石化、冶金、仓储、电力、船舶修造和港口物流等相关产业。
此外,茂名还将加快推进博贺临港工业区化工园区100万吨芳烃、45万吨烧碱、50万吨PVC、10万吨PC、30万吨TDI、30万吨MDI、50万吨合成氨等化工项目的建设,配套建设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加强技术改造,提升博贺新港区钢铁加工能力,在现有100万吨/年轨钢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到500万吨/年。
以服务茂名港运输船舶和渔船为起点,加快推进博贺3000吨船坞等船舶修造项目建设,逐步发展成区域性大中型船舶修造和配套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滨海电业,推进2×100万千瓦博贺电源项目落户。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博贺新港区初步形成以化工产业为主导,能源、船舶、冶金、装备、食品为行业协同发展的临港重化产业基地,成为茂名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
“蓝色经济”高速发展
茂名滨海新区的兴起,离不开海洋经济的支持。2009年,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03亿元,占全市GDP的8.3%,成为茂名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茂名“蓝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兴海贡献率正进一步得到提高。2006至2010年,茂名全市通过鉴定的海洋与渔业科技成果共14项,其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有4项,8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博贺渔港,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工人搬运海产品的景象十分热闹。这仅仅是茂名渔业发展的一处缩影。2010年,茂名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49.6万吨,养殖面积达56.1万亩,总产值98.9亿元,并被中国水产加工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罗非鱼之都”称号。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水产品产量、水产良种产量、水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茂名渔业的产业链正不断往外延伸,水产品加工正在异军突起。“十一五”期间,水产品加工企业纷纷落户茂名,至目前为止,全市共建成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5家,全市罗非鱼出口加工能力已达每年5万吨,出口创汇达1亿元。
预计到2015年,茂名海洋生产总值达200亿元,年均增长12.7%,占全市GDP的比重上升到10%以上。
滨海新区另一面
——海韵绿城
未来,茂名滨海新区不仅要有热火朝天的建设,也要有休闲的生活;不仅要有大项目的雄伟,也要有碧海银滩的温柔。在副市长杨润贵的描述中,那应该是一个出门可见森林、迎面就有海风的“海韵绿城”。
建设国家级滨海度假胜地
规划提出,滨海新区要充分发挥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高端滨海商务旅游、游艇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强化品牌意识,进一步推进滨海资源与周边的温泉资源、森林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有机组合,努力创建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活跃、旅游产业发达、服务水平一流、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将水东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成为具有浓郁海滨风情和生态文化特色的全国知名的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滨海旅游产业园区。
环水东湾新城、晏镜岭—歌美海、中国第一滩、放鸡岛等规划区的风景名胜都要建设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显现滨海新城独特魅力
依托中央商务区、物流会展区和滨海旅游区等功能区,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和旅游度假中心。建设快速交通体系,重点发展以快速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为主体的高等级城市快速通道,大力建设绿色慢行系统,支撑滨海新区人流、物流便捷流动。利用滨海新区山、海、岛、滩等生态资源的空间组合,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型新区,将滨海新区打造成为宜业宜居、富有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化滨海新城。
其中的环水东湾新城和博贺湾新城是城市化建设的重点,也是滨海新城魅力的主要体现。
发展不以环境为代价
近年来,茂名海洋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海洋经济的发展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茂名已建成包括保护红树林、文昌鱼、人工鱼礁在内的3个海洋自然保护区,2个公益性人工鱼礁区,每年举办“休鱼放生节”活动,“十一五”期间共投放各种海洋鱼虾苗2822.5万尾,海龟14只,中国鲎10只,营造海洋牧场,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恢复近岸海洋渔业资源和海域生态环境。
在未来的滨海新区建设中,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更成为重要原则。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加强沿海滩涂红树林、沿海基干林带及沿海地区纵深防护林建设,保护并恢复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场等典型的近海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重点建设环水东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建设生态廊道。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建设城中绿岛生态公园,重点建设小良水土保持试验站、庄山森林公园、莲头森林公园、热水森林公园。构建融合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的绿道体系,串联重要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等生态节点。启动生物多样性建设和物种保护工程。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加强环水东湾、博贺湾和吉达湾生态控制,科学论证和布局产业,合理确定生态控制线,确保有序开发。加快建设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放鸡岛文昌鱼自然保护区、茂港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电白县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茂名滨海新区
十大战略性工程
1.环水东湾新城建设工程。把环水东湾新城建设成为高端要素集聚、现代服务完备、辐射效应显著的交通中枢和首善之区,增强服务集聚功能和创新发展能力。
2.博贺新港区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博贺新港综合性港区,研究实施推进防波堤工程、30万吨级航道工程、30万吨原油码头、25万吨级矿石码头、10万吨级煤炭码头、10万吨级通用码头、10万吨成品油码头、8万吨液体化工码头等工程。
3.世界级石化基地建设工程。依托石化工业园、河西工业区,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园区化”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石化工业区扩区增容,2020年炼油能力提升至4000万吨/年以上,乙烯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年。
4.博贺湾新城建设工程。按照支撑服务新港区和临港工业区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依托工业园区和口岸,加快发展石化、装备制造、海洋、商贸、会展、保税物流等产业。
5.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工程。加快建设连接老城区、水东湾新城和博贺湾新城三大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轴线,近期建设沟通三大组团的快速公共交通,中远期视需求发展轨道交通系统。
6.广东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华南油气和煤炭中转储备基地,逐步形成3000万吨原油、1600万吨煤炭及200万吨液化天然气吞吐能力,1000万吨原油储备、100万吨成品油储备能力。
7.国家级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放鸡岛海洋度假公园、龙虎凤海洋主题公园、茂名森林公园、镇盛镇青年湖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公园,深入发掘“冼太故里—中国巾帼文化园”文化内涵。
8.信息产业区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物联网、数据服务、视听产品、集成电路、光伏材料、云计算等产业。
9.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工程。抓住国际国内尤其是珠三角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依托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园,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
10.重大民生建设工程。建设创业基地和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完善就业援助和失业救济制度。实施新进人才住房保障工程,建设周转房和职工公寓,完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