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中国借高端欧洲标签打入欧洲2012年2月22日 |
澳大利亚《经济观察者报》2月22日文章,原题:中国的高端欧洲标签当欧洲各国领导人们纷纷祈祷,中国会利用其3.2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去购买欧元区国家债券之际,北京则在忙着思考如何加紧对重要的欧洲市场的控制的战略。 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这里不断蔓延的经济衰退引起中国的深深忧虑。随着欧洲消费者不断勒紧腰带,今年1月,中国对该地区出口比去年同期下跌了3.2%。 不过,北京正在设法扭转这一趋势。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商务部官员表示,他们打算给出口商以特殊的税收优惠,用来帮助他们解决出口的萎靡不振状况。 中国过去也曾用过这个战略。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曾七次调高出口退税,退税率从9.8%上升到了13.5%。 与此同时,中国生产商也在尝试用其它方法增强其对欧洲市场的控制。 18个月前,中国远洋运输公司(COSCO)获得了一份价值42亿美元的合同。该企业将接管希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比雷埃夫斯的运营工作。这个港口是外国货物进入欧洲市场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作为合同的一部分,中远集团签订了35年的租赁协议,将经营该港口全部三个集装箱泊位中的两个。它将投资7.07亿美元提升港口设施,建设一个新的水上平台,将货运量处理能力提高接近两倍。 同时,中国制造商也正在日益地将生产活动转移到欧元区进行。 中国长城汽车公司21日在保加利亚开设一家新厂,这也成为第一家在欧盟组装车的中国汽车制造商。这家新厂由长城和保加利亚LITEX汽车公司共同拥有,最先生产的汽车将针对当地市场。但长城公司的终极计划是要逐步扩大到其它欧洲市场。因为保加利亚是欧盟成员国,长城公司将能以零关税的价格将其新车销往其它欧盟国家。 中国在进入法国市场方面也取得了进展。近期法国中部沙托鲁附近新设立了一个5亿欧元的中法工业园区。该工业区主要致力于进行在低成本的中国完成的零件组装工作。它最终将能创造4000个就业机会。 沙托鲁创业园将会为中国的企业提供很多益处。因为由这里生产的产品将会标有“欧洲制造”的标签——欧洲消费者们将会发现其吸引力远远超过“中国制造”。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很多公司由于市场上不良的品牌认知很难打开欧洲市场。因为欧洲消费者们往往会将“低价格”等同于“低质量”,中国的公司也必须想办法抗衡“中国制造”的负面形象。随着中国公司渐渐加入提升品牌形象的战斗,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生产者将其生产活动转移到欧洲。 也不是所有进入欧洲的“先遣者”们都取得了成功。去年,波兰就取消了一份协议,拒绝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COVEC)继续承建该国一条重要高速公路的一部分。该公司在2009年赢得竞标,计划承建一条连接华沙和柏林的高速公路,但2011年年中,COVEC已放弃该项目的工作,理由是波兰公路机构支付出现问题以及原材料价格突然涨价。 尽管遭受这个挫折,很显然中国的贸易战略仍在转移。中国已不再满足于只担当世界低成本工厂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正在寻找方法提升其产品形象,并借此提高销售量。除此之外,中国也热衷于在投资与贸易相关的基础设施(如航空、航运、港口和铁路)和物流,以确保它具有很好的市场进入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