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4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这是我国第一个跨省份的区域规划,也是2008年以来国务院批准的第18个区域发展规划。《规划》将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而这一区域的产业升级和转移,也将产生带动沿江、辐射南北的巨大效应。
漂亮数据的背后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区域GDP占我国GDP总量的20%以上,是我国经济和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
2009年江浙沪三地GDP为71794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若把长三角看成一个经济体,2009年其GDP总量排在全球第11位,列俄罗斯之后、韩国之前;若按照2009年统计核算的中国GDP总值300670亿元人民币计,长三角GDP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21.4%。根据三地政府工作报告,江浙沪2009年生产总值分别为34061亿元、22832亿元、14901亿元,其经济增速分别达到12.4%、8.9%、8.2%,这表明江浙沪三地的经济发展良好,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入,长三角经济区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并将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年人均GDP已达到2.4万元人民币。
然而,一系列漂亮数据的背后,是当前长三角地区在新时期下尚且面临的诸多挑战。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过重、行政壁垒过多、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新时期要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繁重任务,长三角责无旁贷。
长三角《规划》已经出台,但谁是落实《规划》的主体?毫无疑问,长三角一体化最终只能是经济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因此,主体只能是企业。目前,长三角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已经非常活跃,而政府的作用就是降低行政壁垒,减少市场的阻力。
在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看来,如果两省一市还是要做GDP竞争,求大而全或是小而全而不是专业化分工,那么,由经济规律构成专业化分工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一目标久比较难实现。形成专业化下的自然分工,绝不能在行政上制造壁垒。“不能上海有什么,我江苏浙江也要有,又或者江苏这方面很强,上海也可以考虑产业转移,不要自己也搞一套,更不能限制其他省市产品打入上海市场。”
整个中国目前都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央期望长三角成为转型升级的领头羊,而转型升级不是哪一个地区推出几个新产品、新产业就行,实际上涉及到全国性的产业布局重组、区域分工、产业转移,这一进程中长三角责任重大。《规划》赋予了长三角在国家战略中的示范功能,将在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同时也将长三角率先推到世界级的高度,具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规划》在此时出台,将成为江浙沪各地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依据。
联动打造亚太国际门户
国际门户是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重要场所,是集聚与扩散国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技术流的主要枢纽,长三角要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必须首先成为区域性资源高效配置的洼地。
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市场全球化与竞争全球化,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全球资源将日益集中在配置效率更高的国家与地区,开放型经济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顺应全球潮流出现的新经济形态,长三角要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际门户,必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通过加快经济与社会转型,通过加强对长三角内部产业与城市空间的布局与调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资源配置效率与能力。加强宏观调控与规划管理固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但是,这种调控与规划必须建立在统一的开放市场基础上,换言之,未来的长三角改革发展规划必须以经济一体化为基础推进,不然,有可能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进一步加剧而不是减缓地区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
纽约、北美五大湖、东京、巴黎、伦敦等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长三角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联动打造亚太国际门户,必须走区域经济一体化之路。《规划》中明确了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定位为强化上海这个“核心”,构建六条各具特色的城市与产业发展带: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
“这意味着以省市行政区划为中心的产业格局将由此打破”,参与制定《规划》的上海市社科院经济与区域研究室主任陈维表示,《规划》的最大特点是,将使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空间形成整体布局,而不像之前从一个小的区域来考虑。
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国兴指出,“如果有效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由此形成的地区合力将十分强大:从经济体量层面讲,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最为富裕地区的组成部分;从经济基础、体制完善程度、城镇体系完整性、科教文化氛围及区域区位条件等软环境来看,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整体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实现经济一体化可以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质量,有效整合区域比较竞争优势,可以说,这是在制度层面为未来切实推进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格局“洗牌”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规划》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国家将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扩大到了长三角洲地区,该区域要实现整体产业升级。
“这个规划涉及的是上海、江苏、浙江,但从泛长三角的角度来看,随着这两省一市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地价的攀升,产业链上一些低端行业就需要向临近的安徽、江西、山东、福建等地转移。”连平进一步解释道:“长三角洲地区的地价较高,企业经营成本高,服务业中较低端部分也需要向中西部转移。”
目前,长三角地区普遍存在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同质化竞争明显、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不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专家表示,长三角地区不可能走过去的低端加工和出口贸易的发展模式,而是要打造成世界研发、物流、营销和服务等中心区域。
业内人士表示,《规划》将对区域内省市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给予更明确的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将根据规划制定具体的支持措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望在长三角地区启动。
工信部领导曾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脱离传统工业孤立存在。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然最有基础。知情人士表示,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规划》将引导长三角地区集中力量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维新表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积极在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中国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当然要从最有基础的长三角地区着力。
刘维新表示,暂不扩大长三角地区的范围将使《规划》更有针对性。而从长远来看,安徽和江西等周边省市也将受益于长三角地区的辐射作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