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 设计 制造 施工
一 站 式 服 务 提 供 商

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十个问题

2012年8月5日

导读: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大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的跨国企业必将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本文作者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迈向全球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如果问一个外国人知道中国哪几家企业,那么这个数目很可能不会超过五个:青岛啤酒、中国国际航空、中国银行、联想电脑,也许有人还知道华为、海尔或者中移动。但以上这些中国企业并没有一家入选《商业周刊》评选出来的2011年全球最有价值百大品牌行列。然而,中国企业的利润却远高于它们的名气,在财富杂志的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了61席,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大陆上榜的57家企业中,49家是国有企业。

但是做大并不意味着国际化,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问题?

第一,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得以实现全球化运营。海尔、华为、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是中国仅有的几家做到资本、运作和销售国际化的企业,其他的中国“跨国公司”(如银行、汽车制造商、自然资源企业和IT公司)仅在世界某些大洲进行投资和运营,距离全球化的生产、营销、分销、物流、供应链、研发、人力资源管理还有较远的距离。

第二,人力资源是中国跨国企业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在中国,具有多语言和多文化背景的管理人才极其缺乏。根据麦肯锡咨询2005年的一份报告,中国的跨国公司在2020年将需要75,000位跨国经理人。中国学生正如潮水般的涌向国际MBA课程,但是课堂的教学与实战仍有较大差距。中国企业也正在利用此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在全球招揽人才,据《中国日报》报道,2010年,中国海外运营公司累计招收外国雇员达800,000名。

第三,中国的公司和它们的管理层很难从传统的国有企业文化和经营氛围中摆脱出来。中国公司的运营讲求人际关系,而企业的运营战略又往往短视,腐败程度较高,缺乏透明的机制。这与典型的西方公司很不一样。

第四,中国公司尚未建立品牌形象。

第五,兼并与收购越来越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因为这能给它们迅速带来先进的技术、营销网络和熟知当地市场文化的人才。但是,现实却事与愿违,根据一份报告显示,在2008年至2010年由中国企业进行的300起并购案中,90%是不成功的,带来了接近公司价值40%-50%的损失。

第六,大多数“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并没有一个提前拟定的经营战略和计划,“走出去”更多地受到行政指令的影响,对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估计有限。

第七,中国企业大多有着非常严格的层级制度,中国企业文化讲究纪律和服从,讲究风险规避,不鼓励创新。中国式的团队合作往往是指服从领导的指令,这点与西方企业完全不同,公司文化的差异导致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容易水土不服。

第八,中国企业在适应国际法律条例、监管法规、税收条款和政治环境上存在困难。中国企业往往不具有透明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缺乏了解国际监管规则和税收条例的专业人士,这为中国企业海外运营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寻求海外上市尤为困难。

第九,中国企业很少进行尽职调查,这使得他们对于国外竞争者的情况估计不足,无法了解竞争对手的短处和长处,进而难以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

第十,在寻找国际伙伴时,中国的跨国企业不重视与国际伙伴的互利互惠。与中国跨国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国际企业要么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要么是准备进入中国市场。无论是哪类企业,它们的本意都是“你在中国帮助我们,我们在国外帮助你”。但是,中国的跨国企业与本国的母公司往往存在隔阂,这使得它们对于合作伙伴在中国的发展爱莫能助。

本文原题名为“Are China’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Really Multinational?”。本文作者David Shambaugh为《外交政策》非常驻高级研究员。

相关新闻:

经济研究报告专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