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 设计 制造 施工
一 站 式 服 务 提 供 商

6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数据分析与预测

2012年7月18日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将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目标定在年均10%左右,远低于过去两年的水平,其理由主要是,未来五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将面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外部挑战,而国内又面临经营成本进入全面上升期、外贸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另外,每当央行在宏观数据公布之前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市场就会本能的认为即将公布的宏观数据会很差。而7月5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30天内的第二次降息,货币政策的宽松步伐使很多人惊讶,因为此前大多机构预期央行会降低存款准备金。在这一背景下,诸如:处于半年期的贸易数据,其具体表现如何?是否会影响外贸“保十”信心?等问题,自然引起了多方关注。下面通过对6月份中国进出口数据的分析,以期对这些问题做些深入细致的回答。

一、夯实了“中稳”基础

先说好消息。首先从总量上看,相比于5月份中国进出口贸易“意外”高启,6月份的数据表现也毫不逊色。中国海关总署2012年7月10日发布的全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为3286.8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0%。其中,出口为1802.04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增幅小于上月的15.3%,但高于市场预期的9.9%;进口为1484.82亿美元,同比增长6.3%,增幅低于上月的12.7%,也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12.7%。经过季节调整后,6月份的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达到12.4%,其中,出口增长13.9%,进口增长10.6%;进出口总值环比增长率为2.0%,其中,出口增长4.3%,进口下降0.6%。而没有经过季节调整的出口总值比上月少了约9亿美元,进口总值少了约140亿美元,很自然地,本月的贸易顺差就比上月净增了约130亿美元,实际为317.3亿美元,远远高于此前市场预测的210亿美元,为2009年1月以来的最大值。

其次,不仅出口贸易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同时,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等也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对外承包工程出口更是创出新记录。6月份一般贸易出口、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两个“大头”,相比5月基本持平,合起来只减少了约26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环比增长了5.5%,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的总额尽管不大,为15.13亿美元,但却是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值。

第三,分国别出口市场总体平稳,欧债危机的影响仍然可控。相比5月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如美国、日本、欧盟等的出口虽然都有些下降,但数量都非常小,如对美国下降了约8亿美元,对日本下降了约2亿美元,对欧盟仅下降了约0.3亿美元。而且,欧盟国家中,对德国的出口是下降得最多的,为2.9亿美元,而欧债影响较大的国家,如意大利,对其出口反而增加了1.1亿美元。对新兴经济体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出口整体保持了增长的态势,除了印度有约3.8亿美元的下降。

第四,出口贸易结构持续提升。相比5月份,6月份出口重点产品中,大米、玉米、锯材、生丝、纺织纱线等初级品的出口量、出口额整体继续回落;而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等产品仍然保持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4.86%、10.25%;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等也仍然保持了增长态势,特别是集成电路,本月的环比增长率高达49.3%。

二、进口下降是否是内需不振的标志?

再说坏消息。首先,进口贸易的两个“大头”(一般贸易进口、进料加工贸易进口)双双降到了4个月来的最低点。除此之外,来料加工贸易进口也降到了4个月来的最低点。这里之所以特别注明是4个月来的最低点,一方面是因为1、2月份存在春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人认为环比下降,可能是由于5月份的基点高造成的。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加工贸易进口通常被作为出口贸易的先行指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们对下半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担忧。或许,加工贸易进口设备、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和物品等加工贸易的先行指标近1年来的整体增长态势,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担忧。

其次,重点商品进口中,原油、成品油、肥料、农药等一系列生产原材料,不仅进口金额下降,进口量也出现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比如,原油从5月份的2548万吨降到了2172万吨,降幅为14.76%,农药进口从7046吨降到了5199吨,降幅高达26.21%等,这些都说明本月我国进口贸易总额下降并不全是由国际市场大宗商品降价所造成的。另外,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金属加工机床进口从上月的3.57万台,又骤然下降到本月的0.86万台,与4月基本持平,这说明现有政策组合的短期效果较为突出,长期影响有限。

三、下半年对外贸易的总体形势及政策的可能取向

从理论上来看,影响出口的因素很多,但主体因素只有四个,分别是外需、竞争力、经济规模和内需。对下半年贸易形势的判断,需要综合动力和阻力两方面的因素。首先,从阻力方面,德国经济研究所、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局和意大利统计局三家机构均预计,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2%,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将进一步萎缩0.1%,欧元区经济可能长期低迷。而6月份反映美国经济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小企业信心指数降至2011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与此对应,7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而其中,反映外贸形势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5%,降至临界点以下,比上月下降2.9个百分点,为2011年12月以来的最大降幅,表明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正在显现。另外,随着中国总体经济规模的持续增加,如果不能伴以与之相协调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可能会导致生产要素的进一步错配,从而拟制出口的持续增长。

其次是动力,一方面,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随着技术的累积,可能还有一定的提升。另一方面,5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强调,要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尽快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项目;要加强市政工程、铁路、节能环保、信息化、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实施等建设;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稳定和完善出口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市场等。可以预见,与之对应的一系列政策的累积效应可能会逐步显现。而且,相比货币政策,考虑到财政政策在缓解经济衰退等更明显的作用,如果外需持续萎缩,不排除下半年中国政府动用包括出口退税等在内的财政政策措施。

综合来看,可以明确的是,今年中国外贸应该是“中稳”可期,“后高”有盼。尽管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更为复杂和严峻的局面,但随着我国促外贸、扩进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会逐步释放,今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应该可以实现10%的预定增长目标。这之中,对企业来说,自身应尽快提升竞争力,开拓市场、提高品质适应未来新形势下的国际新需求。对政府来说,下半年的政策着力点应该主要放在扩内需和调结构上,这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因为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出口竞争力,而扩内需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规模效应等多种途径促进出口。

相关新闻:

经济研究报告专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