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 设计 制造 施工
一 站 式 服 务 提 供 商

普京新政与中俄合作

2012年7月2日

5月7日,普京宣誓就任俄罗斯新一届总统,打造强有力的经济、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强有力的国家军队是其新任期的既定目标。与2000年相比,2012年的普京面临着同样复杂、却完全不同的问题。作为“永久性”的政治家,普京能否和如何超越自己,以怎样的路径实现持续增长、通过改革和创新提升经济与社会进步的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俄罗斯能否进入新的发展期。

固有的国家治理模式面对挑战

恢复秩序、实现稳定、摆脱衰退是当年俄罗斯社会的第一要求,也是普京上一个八年总统任期的最大成绩:在国家治理模式上,完成了新权威主义原则指导下对宪政制度的完善和巩固,走出了一条俄罗斯式的发展道路——政治上实行“可控民主”,重建国家权威,在建立国家统一法律空间、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打击寡头、重建车臣秩序、控制媒体、改革行政体制等领域取得成效,实现了由社会动荡到政局稳定的国家治理;经济上发展“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调节”,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主导作用,彻底摆脱叶利钦时期寡头凌驾于政府之上干预政治经济的模式,通过市场和司法手段,拆分私人寡头企业,促进国企强强联合,组建超大型国家公司,强化国家对战略性行业的掌控,用国家资本主义取代寡头资本主义,通过国家控制资源主导发展的方式来确保经济增长;在对外政策上,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奉行与国家实力和需要相适应的全方位务实外交。普京时期俄罗斯国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2011年,俄已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恢复并略高于危机之前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从1998年的世界排名第14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升至第6位。俄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明显加强,2011年成为世贸组织第154个成员国。在复杂的国际和地区格局重组中,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

然而就在此背景下,普京在2012年大选中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反对。除选民的政治审美疲劳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普京时期国家对政治经济资源的高度垄断,缺乏监督和竞争,导致政治体制僵化、精英团队结构固化,出现了腐败滋生、行政效率低下、政商关系扭曲、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反对派认为国家政治成为“普梅”两人的游戏,两人的换位是在看似不违宪的情况下践踏民主。俄罗斯社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发展后逐步出现停滞趋向,现行的威权政治不仅阻碍了政治生态的良性发展,同时成为经济转型和创新的羁绊。俄罗斯民众,特别是在普京时期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对威权政治和强人政治已经厌倦。支持者和反对者都认为,新总统亟须推进政治、经济和福利改革。

新普京时代的政治经济改革路径

2012年选举是俄罗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国内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普京必须破解执政难题,在改革和停滞之间做出选择。与以往不同,在此次竞选期间,普京一连发表了七篇纲领性文章,阐述俄罗斯内政、民主、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强军、外交等问题,这可视为普京再回克里姆林宫后的执政“路线图”。从这些文章及选后发表的多次讲话看,普京新任期的三个基本政策取向已渐清晰:推行稳健的政治体制改革、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创新经济、继续推行平衡务实外交,总体上保持近年来俄罗斯内政外交的延续性。

(一)维护政治稳定,有选择地推动稳健改革,提高政治活力

普京未来仍秉承强大的国家政权是秩序的源泉和保障的理念,坚持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模式。普京在其“民主和国家素质”的竞选文章中强调,“稳定的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家职能的有力实施”,真正的民主应该兼顾社会所有团体的利益,而不应演变成一场信口开河的娱乐秀。称“真正的民主不是一蹴而就,也不能仅在表面上进行复制”,承认今天“国家素质落后于公民社会参与国家事务的准备程度”,承诺“必须给人民更多的政治权利”,“要更新民主机制,以适应逐步成熟和活跃的公民社会”。要“像完善投资环境一样不断完善‘政治环境’”。要建立“有效的渠道来进行对话、社会监管、沟通和反馈”,“发展自我调节机制,适应不同职业团体和社会团体的需求”,使“网络民主与全民选举制度共同发展”。同时,中央不能失去对国家的能控性,不应随意分散国家的权力。改革将以“建设性”的方式推进。当局将通过“宏观调控”,确保改革不会沦为“自由主义的草率试验”,不会影响俄经济、社会整体的稳定发展。

2011年底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实现全面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可看作普京未来政治调整的方向。其内容包括直选各地区行政长官、简化政党注册手续以及更改国家杜马选举的机制等,目前相关改革法案已在制定或审议之中。大选后,普京表示就职后尽快组建所谓的“大政府”,吸纳包括反对党在内的社会各界代表参与国家管理。除体制改革外,反腐败仍将是普京新任期内的主要挑战。大选中部分民众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与一些官员的腐败密切相关。今后能否通过各项改革来解决腐败问题,是检测普京政治改革的试金石。对此普京坦承“解决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提出与腐败作斗争应当成为切实的全民事件,执政党和在野党对战胜体系化腐败均负有政治责任。不论从巩固自身执政地位,还是从为现代化提供制度保证的需要看,普京都必须对原有的威权治理模式进行调整,并以实际行动来回答有关其政治改革是做表面文章的质疑。

(二)确保经济增长,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创新经济

发展创新经济的实质是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普京发展创新经济的思路是:依托大型国有公司和一体化集团,集中管理,重组资源,重新占据技术领先地位;在保留对战略性企业调控能力前提下推行非国有化;发挥国民教育程度高、科技积淀丰厚等优势,增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国家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将发展远东和西伯利亚作为振兴经济的先导;扩大国内市场,改善经营环境,吸引私人投资等。

实际上,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多元化,是社会各界早已达成的共识。2003年起,俄当局就明确提出调整发展战略,2008年出台了2020年社会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梅普”时期提出了社会经济全面“现代化”的任务,此次普京竞选文章再提发展“新经济”,基本没有更新的思想。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是由其资源禀赋决定的。在俄罗斯国家财富结构中,矿产资源占87.7%、森林占8.9%,而科学工业技术和软件只占0.1%,俄罗斯的近现代发展史均与油气资源的开发密切相关。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结构始自勃列日涅夫时代,由于在两次石油危机中俄罗斯(苏联)都坐收红利,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被每一届政府高度关注而又一直难以改变。叶利钦时期(1992-1999年),俄罗斯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收入为2000亿美元,普京时期(2000年至今)达到2万亿美元。如此高的收入对经济结构调整非但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出现倒退,使经济的“去工业化”和对能源依赖趋势进一步增强。从这个角度看,普京新任期的经济任务是如何处理自己留给自己的遗产,即摆脱对原材料出口的依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符合俄罗斯国情的创新经济发展道路;解决俄拥有巨大资源潜力与居民生活水平未得到相应提升之间的矛盾,切实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普京在新任期内需要处理好保增长、促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这存在两个悖论:一是目前俄罗斯稳定和振兴经济仍然需要有高油价做支撑,如果油价下跌,普京大选中承诺的各项义务不可能兑现。为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俄所谓的“原料模式”仍将延续。二是在持续高油价条件下,精英集团会不思进取,经济转型和改革将拖延。而油价下跌时,由于成本和风险增大,改革难以启动。无论改革如何开展,如果不能维持经济增长,经济创新和结构调整就无法顺利实施,甚至会导致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普京的新任期就难言成功,保增长仍是其首要任务。最近俄经济发展部向政府提交的最新备选发展方案中,仍然是在能源模式和创新模式之间做取舍。面对“保增长”和“促转型”的两难,普京最可能的做法是折衷,从单一的能源经济向现代能源经济过渡,提高能源和资源加工能力和水平,扩大能源出口高附加值比重,同时保住在化工、复合材料、航空航天、信息通讯技术、纳米技术和核能等领域的传统技术优势。

对俄现有的创新经济发展思路,目前观望和质疑者较多,原因在于:政府主导色彩过于浓厚,市场机制不足,转型缺乏原动力;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人才流失严重,国家创新体系削弱;产业结构升级缺乏梯次渐进性,没有现代制造业做支撑,高端技术难形成集聚效应;俄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开放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极易虎头蛇尾;实施现代化的资金由精英集团掌控,投资机制不透明,对私人投资的优惠政策不明确。按最乐观估计,俄实现向创新经济的转型需要10~15年时间,其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

(三)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继续推行平衡务实外交

在选举中,普京的国内政策常遭其他候选人的批评,但对其外交政策却鲜有非议,这表明无论反对派还是支持者对其执政以来的外交政策都有共识并认同。

普京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指导思想有四大着力点:强调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外政策,遵从“自我克制”理念,贯彻实用主义原则,突出经济外交。过去12年,普京已将俄罗斯表面上的大国地位转换成国际实力,有效维护了国家核心利益。普京重新执政后俄仍将保持原有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外交的主要方向也不会改变。普京在“俄罗斯与变化的世界”竞选文章中明确表示,“俄罗斯对外政策的目的带有战略性和延续性”。以经济外交为核心,拓展对外合作,创造外部发展环境仍将是俄罗斯未来对外政策的主线。

普京新任期内,亚太外交将成为着力点,中俄关系被放在重要位置。普京在竞选文章中突出强调了中俄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双方在第三国的商业利益远不相符,现有的贸易结构、投资规模及中国对俄移民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这表明中俄在存在广泛的利益交汇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异。这既表现在中俄各自追求的国际战略目标的差异上,也体现在两国经贸利益的竞争上。俄罗斯在对华合作中还存在许多国家利益底线(如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大型国企私有化、中国汽车在俄罗斯进行“国内工业化组装”、中俄自贸区谈判、中俄天然气价格谈判等均未达成共识),影响了双边合作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未来要深化合作,双方都面临着增信释疑的工作。年内俄罗斯完成入世程序和远东西伯利亚开发战略启动,将为中俄合作提供极大的机遇。对中国而言,只有紧紧把握经济利益主线,遵守互利互惠原则,才能与俄罗斯“在实用主义和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确保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可持续性。

综上,在新任期内,普京必须顺势而为,加快推进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但不会对现有的国家治理和发展模式进行激进式改革。俄未来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也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能否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仍有待观察。

相关新闻:

经济研究报告专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