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 设计 制造 施工
一 站 式 服 务 提 供 商

我国港口迈入大力发展临港经济阶段

2012年5月17日

第二届中国临港经济高峰论坛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港口协会主办,于16日至17日在青岛举行,共有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的专家和港口企业代表等600余人参加。论坛主要围绕港口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临港经济与临港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展开。

业内专家16日在论坛上指出,中国港口应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以港口码头为中心,辐射港口城市和经济腹地,实现港口发展方式的跃升。

中国目前有19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百万标箱,25个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集装吞吐量完成1.64亿标准箱,同比增长12%;货物吞吐量完成100.41亿吨,同比增长12.4%。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港口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和货物运输最繁忙的地区。但面对世界经济深刻变革、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依靠传统货物装卸来发展的“港口经济”面临困境。

中国港口协会常务副会长陈英明指出,如果没有临港经济,港口就只是货物装卸平台,即通常所说的第一代港口。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阶段,这种传统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推进港口的功能升级,建设第三代、第四代港口,充分发挥港口资源要素聚集优势,影响港口商圈。

据交通部水运局副局长王明志介绍,临港经济是以港口码头为中心,以金融和港航相关产业为支撑,以邻港区域为载体,以港口城市和经济腹地为依托,发挥港航和综合运输的优势,利用临港的资源禀赋,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流的开发性的区域性经济。口岸服务、金融贸易、综合运输、加工、物流、港口仓储等都是临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认为,中国港口发展临港经济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中国已有的巨大国际贸易流量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将支撑港口持续发展。未来五年内,出口、进口中国可能都将占据世界第一。国际贸易物流最大的方式是靠国际航运,这需要港口支撑,港口资源的集结将形成临港经济。”

陈文玲认为,中国新一轮的沿海区域战略布局也将成为临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最南端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再到环渤海经济区,整个沿海区域战略布局都是持续至2020年,这个长期的战略规划布局将支持临港经济的发展。

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认为,港口发展临港经济首先要发展临港工业,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提供信息、物流、装卸等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争取获取更多资源;开展节能减排,实施“油改电”项目和应用清洁替代能源技术等,促使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说,港口发展临港经济就是要提供便于构建物流系统、成本比较优势和具有运输效率优势的枢纽设施,不再是单纯作业层次的概念。

“围绕港口枢纽、依托信息平台,我们构建的是港口为核心的运输服务产业。我们需要建立的是港口不再依赖于吞吐量的物理性挣扎,而是依托既有的吞吐量,寻求增加值,培育运输服务产业培育,这是未来港口发展很重要的方向。”汪鸣说。

从中国的港口运输结构、产业结构和现实经济结构出发,汪鸣认为,中国需要打造大宗商品、国际集装箱和粮食、油品、液体化工、铁矿石和煤炭等港口物流系统,信息服务、金融物流等相关内容也应纳入这一系统。